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隐痛,严重者可出现剧烈疼痛。骨质疏松疼痛的强度主要与骨折发生部位、骨量流失速度、神经压迫程度等因素相关。
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无明显疼痛,仅表现为身高变矮或驼背。随着骨量持续流失,脊椎椎体发生微骨折时,患者常出现腰背部持续性钝痛,疼痛在久站、久坐后加重。这种疼痛通常可以忍受,通过休息和药物干预能有效缓解。肋骨骨折可能引起胸廓周围刺痛,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剧。四肢长骨骨折多由轻微外伤诱发,表现为突发锐痛伴活动受限,这类疼痛程度中等但持续时间较长。
当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可能突发剧烈疼痛,严重者甚至无法翻身或坐起。这种疼痛常向胸腹部放射,持续数周不缓解。多发性椎体骨折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产生电击样剧痛伴肢体麻木。髋部骨折引起的疼痛最为剧烈,患者完全无法负重行走,往往需要紧急医疗干预。极少数患者因长期慢性疼痛可能出现痛觉过敏现象,轻微触碰即可诱发难以忍受的疼痛。
建议骨质疏松患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日常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跌倒风险。出现持续骨痛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评估骨量流失程度。疼痛管理需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药物,必要时考虑椎体成形术等微创手术干预。保持适度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强度,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低冲击性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