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胸腔积液可能引起感染,主要与积液滞留、免疫功能下降、肿瘤侵袭、医源性操作及病原体定植等因素有关。
1、积液滞留:
长期存在的胸腔积液为细菌繁殖提供有利环境,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的癌性积液更易成为培养基。积液滞留超过3周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需通过胸腔穿刺引流减少积液量。
2、免疫功能下降: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会进一步削弱防御能力。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μl时,条件致病菌感染概率明显升高。
3、肿瘤侵袭:
肿瘤直接侵犯胸膜屏障会破坏局部防御机制,支气管胸膜瘘形成时更易发生混合感染。影像学检查发现胸膜增厚超过1厘米时需警惕感染可能。
4、医源性操作:
胸腔穿刺或置管引流可能引入病原体,操作后72小时内出现发热应警惕医源性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风险,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病原体定植:
住院患者胸腔积液常见耐药菌定植,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积液培养阳性率可达30%,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需覆盖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应保持半卧位促进引流,每日监测体温变化。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推荐蒸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适当进行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避免剧烈咳嗽加重胸膜损伤。出现寒战、脓性痰或呼吸困难加重时需立即就医,胸部CT检查可明确是否合并肺脓肿或脓胸。胸腔灌注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警惕化疗药物与感染因素的协同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