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糜烂不等于食管癌。食管糜烂是食管黏膜表层的炎症性损伤,而食管癌是黏膜细胞恶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两者在病因、病理机制及预后上存在本质区别。食管糜烂可能由胃酸反流、药物刺激、感染等因素引起,而食管癌通常与长期慢性炎症、巴雷特食管、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相关。
食管糜烂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痛、吞咽不适或反酸,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浅表溃疡。多数患者通过抑酸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痊愈,如使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配合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部分重度糜烂可能发展为食管溃疡,但癌变概率极低。
食管癌早期可能无症状,进展期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典型表现。病理诊断需依赖胃镜活检,常见类型包括鳞癌和腺癌。若食管糜烂患者合并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或出现黏膜不规则增生,则需警惕癌变风险,此时应定期胃镜监测。
出现食管症状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胃镜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过烫、腌制食物,戒烟限酒,餐后2小时内不宜平卧。胃食管反流患者睡眠时可抬高床头,肥胖者需控制体重。食管糜烂规范治疗后可完全修复,无须过度恐慌,但长期不愈的糜烂需警惕潜在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