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可通过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合理着装、调整活动强度、关注高危人群等方式实现。中暑主要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1、避免高温暴露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若需外出,选择阴凉处行走,使用遮阳伞或帽子阻挡直射阳光。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2、及时补水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500-2000毫升,高温环境下需增至2000-3000毫升。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钾、钠的电解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提示需加强补水。
3、合理着装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太阳镜,裸露皮肤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避免穿着深色紧身衣物阻碍散热。
4、调整活动强度高温环境下避免剧烈运动,劳动或锻炼应分时段进行,每活动30分钟休息10分钟。若出现头晕、心悸等先兆中暑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转移到阴凉处。运动员、户外工作者需制定渐进式热适应训练计划。
5、关注高危人群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及服用利尿剂等药物者更易中暑。婴幼儿外出需配备遮阳篷,避免单独留在密闭车内。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避免突然冷热刺激。集体活动时配备急救药品和冰袋。
日常可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分高的蔬果,避免酒精和咖啡因饮品。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重度中暑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定期对电风扇、空调等防暑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社区应开放避暑场所供特殊人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