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可能由环境高温、剧烈运动、机体散热障碍、药物影响、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的核心体温升高,可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1. 环境高温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是中暑最常见诱因。当环境温度超过35摄氏度且湿度较大时,汗液蒸发散热效率降低,机体容易蓄热。高温作业人员、密闭空间滞留者需特别注意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
2. 剧烈运动高强度体力活动会使代谢产热量急剧增加,尤其在炎热环境中进行马拉松、足球等运动时。肌肉持续收缩产生的热量若不能及时散发,可能引发劳力型热射病。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200毫升凉白开有助于预防。
3. 散热障碍穿着不透气衣物、肥胖、皮肤疾病等因素会阻碍汗液蒸发。汗腺功能障碍患者如先天性无汗症、硬皮病患者,因无法通过出汗有效散热更易中暑。选择棉质透气服装,使用物理降温手段如冰敷颈部动脉可改善散热。
4. 药物影响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片、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等可能抑制排汗或导致脱水。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应避免高温暴露,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三环类抗抑郁药还会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5. 基础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甲亢患者代谢亢进产热增加,心衰患者循环功能减弱影响散热。这类人群夏季需保持环境通风,监测体温变化,出现心慌气促等先兆症状时及时就医。
预防中暑需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高温时段减少外出。户外工作者应穿戴遮阳帽、冰袖等防护装备,每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移至通风处,解开衣领,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慢性病患者夏季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