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容易中暑可通过补充水分、调整活动时间、穿着透气衣物、使用降温工具、及时就医等方式预防和处理。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剧烈运动、水分不足、散热障碍、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
1、补充水分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水分流失加快。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凉白开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冰水刺激胃肠。运动前后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无糖型。若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需缓慢增加饮水量至症状缓解。
2、调整活动时间每日10-16时紫外线指数和气温达到峰值,应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可选择树荫下行走,每3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5分钟。重体力劳动者建议采用轮班制,避免连续暴露超过2小时。晨练时间宜在6-8时,晚间活动建议在18时后进行。
3、穿着透气衣物选择浅色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避免深色化纤材质蓄热。宽檐帽的遮阳效果优于棒球帽,同时佩戴UV400标准的太阳镜。户外作业人员可选用冷却背心,其内置冰袋能维持1-2小时降温效果。鞋袜应选择网眼透气设计,预防足部闷热引发不适。
4、使用降温工具室内可用空调维持26-28℃室温,配合电扇促进空气循环。外出携带喷雾瓶装凉水,定期喷洒面部和四肢。冷毛巾敷颈动脉或腋下能快速降低核心体温。车辆停放时使用遮阳挡,行车前先开窗通风再启动空调。老年人可用凉水浸泡手腕,通过血管丰富的部位散热。
5、及时就医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无汗、体温超过39℃等热射病症状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期间可用冰袋敷大血管处,禁用解热镇痛药以免干扰体温调节。慢性病患者中暑后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需住院进行补液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日常可多吃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烹饪方式以凉拌、清蒸为主。室内运动可选择游泳或瑜伽,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定期检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情况,这类患者中暑风险显著增加。建议家庭配备电子体温计和口服补液盐,熟悉附近医疗机构的中暑救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