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脑梗塞本质上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梗死是临床规范术语,脑梗塞为民间俗称,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上无实质性差异。
1、术语定义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标准诊断名词,强调病理学上脑组织坏死结局,被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采用。脑梗塞更侧重描述血管阻塞过程,属于非专业场景下的通俗表达,二者指向同一病理过程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或栓塞导致脑血管闭塞。
2、病理机制无论使用哪种表述,核心机制均为脑动脉血流中断。常见病因包括颈动脉斑块脱落形成的动脉-动脉栓塞,房颤患者左心房附壁血栓造成的心源性栓塞,以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引发的腔隙性梗死。病理分期均经历缺血半暗带、细胞水肿至不可逆坏死的过程。
3、临床表现两种术语对应的症状谱完全一致,典型表现为突发偏瘫、面舌瘫、失语或感觉障碍。后循环梗死可出现眩晕、复视及共济失调。临床评估均采用NIHSS量表量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均依赖CT排除出血后通过MRI-DWI序列确诊。
4、治疗原则急性期处理策略相同,时间窗内优先考虑静脉溶栓治疗,符合条件者使用阿替普酶。超出时间窗或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行血管内取栓术。二级预防均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合并房颤者需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复发。
5、预后评估两种表述的预后影响因素相同,包括梗死灶大小、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并发症控制。康复期均需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吞咽障碍管理及认知康复。随访时均需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预防卒中复发。
日常预防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建议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颈动脉斑块情况。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争取在黄金时间窗内获得有效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