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最重要的确诊方法是心脏超声检查。诊断手段主要有心脏超声、心导管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
1、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是无创检查的首选方法,能够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通过多普勒技术可评估瓣膜功能、心室收缩力及心内分流情况,对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常见先心病具有确诊价值。检查过程无辐射风险,适合孕妇和儿童重复随访。
2、心导管检查:
心导管检查是诊断复杂先心病的金标准,通过介入手段直接测量心腔压力和血氧饱和度。特别适用于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复杂畸形,能准确评估肺血管阻力及冠状动脉解剖变异。检查需在导管室进行,存在少量辐射暴露。
3、心脏磁共振:
心脏磁共振成像提供三维心脏解剖细节,对右心室发育不良、血管环畸形等具有独特诊断优势。无电离辐射且软组织对比度高,可定量分析心室容积和心肌功能,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精准依据。检查时间较长需配合呼吸指令。
4、心电图: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室肥厚等电生理异常,对埃布斯坦畸形等伴传导障碍的先心病有提示作用。检查快捷经济,能监测术前心电稳定性,但无法直接显示解剖畸形,需结合影像学综合判断。
5、胸部X线:
胸部X线可观察心脏轮廓增大、肺血增多等间接征象,对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疾病有筛查价值。检查辐射量低且操作简便,常用于急诊初步评估,但诊断特异性有限,不能替代精细影像检查。
术前建议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脏负荷。饮食宜少量多餐,控制钠盐摄入预防水肿,优先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呼吸道感染,术后康复期可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医嘱调整运动强度。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住院前需做好心理调整、物品整理、医疗资料准备、生活安排和术前沟通五项准备。
1、心理调整:
患者及家属需提前了解手术流程和风险,可通过医院宣教资料或专业咨询缓解焦虑。建议与术后康复病友交流经验,建立积极治疗预期。儿童患者可采用游戏疗法熟悉医疗环境,避免住院后产生恐惧心理。
2、物品整理:
准备宽松棉质开衫衣物、防滑拖鞋及个人卫生用品,避免携带金属饰品。携带病历本、既往检查报告等医疗文件,备齐医保卡和身份证件。婴幼儿需准备专用奶粉、纸尿裤等护理物品。
3、医疗资料:
整理近三个月内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原始报告,列出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及剂量。若有过敏史或特殊体质需单独备注,携带疫苗接种记录本。既往手术患者需准备详细的手术记录复印件。
4、生活安排:
提前安排好工作交接或学业请假事宜,确定住院期间家庭照护人员排班。暂停健身、游泳等剧烈运动,术前一周保持规律作息。做好宠物寄养、植物养护等家务事项的预先处理。
5、术前沟通:
与主刀医生确认手术方案和替代方案,了解术后ICU观察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前充分沟通疑虑,明确探视时间和联系方式。特殊血型患者需提前与血库确认备血情况。
住院前两周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屏气动作。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准备住院期间可阅读的书籍或电子设备,但需提前咨询医院电子设备使用规定。术后康复期营养补充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