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抱出婴儿时需避免直接暴露于低温环境、未清洁双手接触婴儿、过度摇晃、遮挡口鼻及让非医护人员频繁抱婴。这些禁忌主要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弱、免疫系统不完善、颅脑发育未成熟等生理特点有关。
1、避免低温暴露新生儿出生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层较薄,热量容易散失。产房与外界存在温差时,应立即用预热的包被包裹婴儿,头部需戴棉质帽子。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建议使用转运暖箱,维持皮肤温度在36.5-37.5摄氏度之间。寒冷刺激可能导致新生儿硬肿症或低血糖。
2、注意手部清洁接触婴儿前必须用流动水和消毒皂液洗手,必要时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医护人员应遵循七步洗手法,特别注意指甲缝和腕部的清洁。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差,肠道菌群未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引发脐炎、脓疱疮等感染。
3、禁止剧烈摇晃婴儿颈部肌肉无力,颅脑组织含水量高,脑血管壁脆弱。摇晃时脑组织与颅骨发生剪切力,可能造成视网膜出血、硬膜下血肿等摇晃婴儿综合征表现。抱起时应一手托住头颈部,一手支撑臀部,保持头颈与躯干轴线一致。哭闹时可轻拍背部或采用襁褓包裹。
4、保持呼吸道通畅包裹婴儿时需留出面部空间,包被边缘应低于下颌水平。避免使用过厚织物或毛绒玩具靠近口鼻,防止窒息风险。抱婴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和面色,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为40-60次/分。若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或青紫,需立即调整体位并通知医护人员。
5、限制非必要接触除医疗操作和母乳喂养外,应减少非医护人员抱婴次数。家属接触前需更换清洁外衣,患有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病变者禁止接触。新生儿免疫系统依赖母体抗体,频繁接触可能增加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风险。建议采用透明保温箱进行隔离观察。
新生儿护理需注重环境温度维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60%。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皱褶处,脐部用75%酒精消毒至残端脱落。母乳喂养时应采取正确衔乳姿势,避免呛奶。发现嗜睡、拒奶、体温异常等表现需及时就医。定期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预防接种,建立健康档案跟踪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