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性出血通常发生在激素水平骤降后,主要有激素类药物停用、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异常、内分泌紊乱、人工周期治疗中断等情况。
1、激素类药物停用:
服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药物后突然停药,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快速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而脱落出血。常见于短效避孕药漏服3天以上或紧急避孕药使用后,出血量通常少于月经。
2、黄体功能不足:
黄体期孕酮分泌不足时,子宫内膜无法维持稳定状态。可能伴随月经周期缩短、经前点滴出血,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需通过孕酮检测确诊。
3、子宫内膜异常:
子宫内膜息肉、增生等病变会导致内膜组织脆弱,在激素波动时更易发生不规则脱落。通常伴有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需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4、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功能异常、泌乳素升高等内分泌疾病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引起激素分泌失调。可能伴随月经稀发、痤疮等症状,需检查激素六项和甲状腺功能。
5、人工周期治疗中断:
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中,人为建立的激素周期突然终止会引发撤退性出血。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自行停药。
出现撤退性出血时建议记录出血时间和量,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可适量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补充因失血造成的铁流失。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内分泌稳定,若出血持续超过7天或伴随严重腹痛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日常注意观察月经周期变化,激素类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调整剂量。
宫腔镜检查通常在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症排查、宫腔占位病变评估、反复流产病因筛查及宫内节育器异常处理等情况下需要实施。
1、异常出血:
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绝经后出血可能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或内膜病变。宫腔镜能直接观察宫腔形态并取活检,明确诊断后可同步进行电切术等治疗。
2、不孕不育:
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患者需评估宫腔粘连、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等结构异常。宫腔镜可同时进行粘连分离或畸形矫正手术,改善妊娠环境。
3、占位病变:
超声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宫腔赘生物时,需鉴别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或恶性肿瘤。宫腔镜能精准定位病灶并取样,避免盲目诊刮的漏诊风险。
4、反复流产:
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后,需排查宫腔粘连、子宫畸形或慢性子宫内膜炎。宫腔镜检查可发现微小粘连灶或炎症迹象,指导后续抗炎或宫腔整复治疗。
5、节育器异常:
节育器嵌顿、移位或取器失败时,宫腔镜能直视下定位异物并取出,减少子宫穿孔风险。对于绝经后节育器滞留者更为必要。
建议检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术后两周内禁止盆浴和游泳。日常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蛋、新鲜果蔬,促进内膜修复。术后轻微腹痛或少量出血属正常现象,若出现发热、大出血需及时复诊。有生育需求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安排后续备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