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是
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及时识别和处理是关键,避免严重后果。
1、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分娩后子宫无法有效收缩,导致血管无法闭合,引发大量出血。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程过长等因素会增加风险。处理方法包括按摩子宫、使用缩宫药物如催产素或麦角新碱,必要时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2、胎盘残留
胎盘残留指胎盘组织未完全排出,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常见于胎盘粘连或植入性胎盘。症状包括持续性出血和腹痛。治疗需通过手术清除残留组织,如刮宫术或宫腔镜手术,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产道损伤
分娩过程中,产道可能因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助产而受损,引发出血。损伤部位包括宫颈、阴道和会阴。症状为鲜红色血液流出。处理需缝合伤口,必要时输血补充血容量,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
4、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先天性疾病(如血友病)或继发于妊娠并发症(如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症状为广泛出血,难以止血。治疗需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孕妇应定期产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分娩后密切观察出血量,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急救措施,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