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是指
分娩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严重威胁产妇健康。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分娩后子宫无法有效收缩,导致血管无法闭合,引发大量出血。症状包括阴道持续出血、子宫触诊柔软且体积增大。治疗方法包括按摩子宫、使用缩宫药物如催产素或前列腺素类药物,必要时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2、胎盘残留
胎盘或胎膜未完全排出会导致子宫无法正常收缩,进而引发出血。症状表现为阴道出血伴有血块、腹痛或发热。治疗需通过手术清除残留组织,如刮宫术,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产道损伤
分娩过程中可能造成宫颈、阴道或会阴部撕裂,导致出血。症状为持续性鲜红色出血,伴有疼痛。治疗需缝合伤口,严重时需输血或手术修复。
4、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分娩过程中大量失血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全身性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治疗需补充凝血因子、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必要时使用抗纤溶药物。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产妇在分娩后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及时就医。医护人员需加强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通过科学管理和及时治疗,产后出血的预后可以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