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方面内容,具体涉及患者语言气息、咳嗽呕吐等声响,以及体味、口气、排泄物气味等异常变化。
1、听声音通过辨别患者语言强弱、咳嗽特点等判断病情。声音高亢多属实证,低微断续常见于虚证。咳嗽声重浊提示风寒袭肺,干咳无痰可能为肺阴亏虚。呃逆声响亮多因胃气上逆,呻吟不止往往反映痛症存在。呼吸急促可见于哮喘发作,言语謇涩需警惕中风先兆。
2、嗅体味异常体味可反映内在病理变化。肝病患者常有特殊霉臭味,尿毒症患者体表可散发尿骚味。消渴症患者汗液带烂苹果味,腋下狐臭多与湿热内蕴相关。某些传染病如瘟疫会出现特异性体气,久病卧床者易产生褥疮异味。
3、辨口气口腔异味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口臭酸腐多见于食积胃脘,口苦常因肝胆郁热。口中腥臭需排查肺痈等疾病,甜腻感可能提示脾湿困阻。糖尿病患者口气可带酮体甜味,牙龈化脓性感染会产生腐败性口臭。
4、察排泄物二便、经带等排泄物气味有诊断价值。大便酸臭多为伤食积滞,腥臭稀便常见于大肠湿热。小便臊浊提示下焦湿热,经血秽臭需警惕妇科炎症。痰液腥臭可能为肺脓肿,呕吐物带粪臭味需警惕肠梗阻。
5、闻病室气味诊察环境中的特殊气味具有辅助诊断意义。肺结核病房可有血腥味,肝性脑病患者病室出现肝臭。消渴重症产生酮症酸中毒时,病房可闻到烂苹果味。某些中毒病例会散发特定化学物质气味。
中医闻诊需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系统训练可提高嗅觉和听觉的辨识能力。日常应注意保持诊室空气流通,避免香水等气味干扰。对于特殊传染病患者,闻诊时需做好防护措施。闻诊结果需与患者主诉、脉象等相互印证,不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闻诊学习,掌握各类病理性气味的特征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