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空腹血糖≥5.1毫摩尔/升、1小时血糖≥10.0毫摩尔/升或2小时血糖≥8.5毫摩尔/升中任意一项异常即可确诊。
1、空腹血糖:
空腹8小时以上静脉血浆血糖值≥5.1毫摩尔/升可判定异常。该指标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妊娠期胎盘激素拮抗胰岛素作用增强,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确诊后需立即启动医学营养治疗,重点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进餐频次。
2、1小时血糖:
口服75克葡萄糖后1小时血糖≥10.0毫摩尔/升为异常。该时段血糖峰值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妊娠期胰岛素抵抗加重会导致血糖骤升。建议通过分餐制、低升糖指数饮食结合适量运动干预。
3、2小时血糖:
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8.5毫摩尔/升提示糖耐量受损。此时段血糖值体现机体调节能力,妊娠期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会延缓血糖回落。需监测三餐后血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治疗。
4、诊断时机:
所有孕妇应在妊娠24-28周进行筛查,高危人群需提前至首次产检。高龄、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早期诊断有助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减少巨大儿等并发症。
5、检测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需前3天保持正常饮食。检测时空腹抽血后5分钟内饮完糖水,分别测定0、1、2小时血糖值。避免剧烈运动、吸烟等干扰因素影响结果准确性。
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后应建立个体化饮食方案,每日主食分5-6餐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和杂豆类。建议餐后30分钟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每周累计150分钟。定期监测血糖和胎儿发育情况,必要时由产科医生和营养师共同制定胰岛素治疗方案。注意补充钙、铁等营养素,避免过度体重增长。
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的标准主要包括血管再通、症状缓解、心电图改善、心肌酶学指标下降以及无严重并发症。
1、血管再通:
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恢复至TIMI 2-3级,是判断溶栓成功的重要标准。TIMI 2级指血流能到达远端但充盈缓慢,TIMI 3级为血流完全恢复正常。
2、症状缓解:
患者胸痛症状在溶栓后2小时内显著减轻或消失,伴随的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明显改善,提示心肌供血得到恢复。
3、心电图改善:
溶栓后2小时内抬高的ST段回落≥50%,或新出现的束支传导阻滞消失,表明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这是判断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无创指标。
4、心肌酶学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峰值提前出现,通常在发病后12-16小时达到高峰,较未溶栓患者提前4-8小时,提示心肌坏死过程终止。
5、无严重并发症:
溶栓后未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出血并发症,也未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事件,表明治疗安全有效。
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需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深色蔬菜。根据心功能状况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