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跟腱损伤通常由运动过度、外伤、肌腱退化、炎症反应、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负重。采用RICE原则处理,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进行,持续24-48小时。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时需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抬高患肢需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
2、物理治疗急性期48小时后可开始热敷、超声波等理疗。恢复期采用渐进式康复训练,包括踝泵运动、跟腱拉伸、离心训练等。水疗和按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电刺激可促进肌腱修复。治疗过程中需遵循无痛原则,避免二次损伤。
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肿胀,严重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局部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肌腱修复期可配合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胶囊。禁止自行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4、支具固定部分断裂需使用踝关节支具或行走靴固定4-6周,保持踝关节跖屈位。完全断裂需采用长腿石膏固定6-8周。固定期间需定期调整支具压力,观察皮肤状况。拆除固定装置后需循序渐进恢复活动度。
5、手术治疗完全断裂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缝合,常见术式包括开放式缝合、经皮微创缝合。术后需石膏固定6周,配合康复训练。陈旧性损伤可能需肌腱转位或移植重建。手术存在感染、再断裂等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跟腱损伤恢复期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抗阻训练。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作为过渡,6-12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夜间睡眠时可穿戴护踝保持适度拉伸,日常行走建议使用足跟垫减轻肌腱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