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增加可能由高龄妊娠、营养失衡、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病史、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高龄妊娠:
35岁以上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胎盘功能减退,机体对妊娠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这类孕妇需加强产前检查频率,监测血压和尿蛋白变化。
2、营养失衡:
钙、镁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会干扰血管平滑肌功能。高钠饮食导致水钠潴留,肥胖孕妇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建议增加乳制品、深色蔬菜摄入,控制每日盐分在6克以下。
3、多胎妊娠:
双胎及以上妊娠时胎盘面积增大,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母体循环负荷加重。这类孕妇在孕20周后可能出现血压进行性升高,需提前进行预防性补钙,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
4、慢性高血压病史:
孕前存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孕妇,妊娠期血压控制难度加大。肾脏灌注不足可能引发胎盘缺血,进而导致子痫前期。这类患者应在孕前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妊娠期改用拉贝洛尔等安全降压药。
5、妊娠期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会激活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高血糖状态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脏后负荷。通过饮食控制将空腹血糖维持在5.3毫摩尔/升以下,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建议妊娠期女性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有氧运动,保持体重增长在11-16公斤范围内。饮食上增加三文鱼、核桃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腌制食品摄入。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胎心监护检查。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或上腹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