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发炎可通过抗生素滴耳液、止痛药物、物理治疗、鼓膜穿刺、鼓膜修复手术等方式治疗。耳膜发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外伤、气压伤、中耳炎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滴耳液耳膜发炎若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局部抗生素治疗。这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抑制细菌繁殖。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避免药物被分泌物阻挡影响效果。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姿势数分钟,促进药物吸收。
2、止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耳膜炎症引起的疼痛和发热症状。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消化道溃疡患者应谨慎使用。疼痛剧烈时可短期应用,但不宜长期服用。
3、物理治疗局部热敷有助于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可用温热毛巾敷于患耳,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式也能缓解症状。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
4、鼓膜穿刺当耳膜后方积液压力过大时,医生可能建议行鼓膜穿刺术引流。该操作在局麻下用细针穿刺鼓膜,抽出积液缓解疼痛。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多数穿刺孔可在1-2周内自行愈合,期间需预防感染。
5、鼓膜修复手术反复发作的慢性耳膜炎症可能导致穿孔不愈,需行鼓室成形术修复。手术取自体筋膜或软骨膜移植修补穿孔,恢复听力传导功能。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移植物移位。人工材料修补需预防排异反应。
耳膜发炎期间应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阻挡进水。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交通工具。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增强免疫力。戒烟限酒,减少咽鼓管刺激。若出现听力下降、眩晕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复诊。恢复期避免使用棉签掏耳,防止损伤新生鼓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