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可能导致死亡,但及时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的死亡风险与病原体毒力、基础疾病、治疗时机等因素相关。细菌感染中革兰阴性菌释放内毒素更易诱发休克,患者若存在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病会加重器官损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当出现寒战高热后迅速转为体温不升、呼吸急促、皮肤花斑、尿量减少等表现时需高度警惕。临床治疗需在确诊后1小时内启动液体复苏,6小时内完成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根据感染源选择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等。器官功能支持包括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措施。
部分特殊人群预后较差,如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耐药菌感染时病死率较高,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出现真菌性休克。新生儿及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低下,休克进展更为迅速。某些特定感染如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筋膜炎等原发病灶未及时清除时,即使应用高级抗生素仍可能死亡。遗传因素如Toll样受体基因突变者,对病原体识别能力缺陷会导致炎症反应失控。
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期间应维持血糖稳定在8-10mmol/L,避免高血糖加重内皮损伤。恢复期建议逐步进行营养支持与康复训练,定期评估心肾功能。预防重点在于控制慢性病、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及时处理感染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