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肚泻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物理降温、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肚泻通常由病毒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继发细菌感染、电解质失衡、免疫反应过度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手足口病肚泻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高糖高脂及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可适当补充苹果泥或胡萝卜泥帮助收敛肠道。患病期间暂停乳制品摄入,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
2、补充水分频繁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每公斤体重每日需补充50-100毫升液体,观察尿量及嘴唇湿润度判断补水是否充足。可自制补液水,每500毫升温开水中加入1.75克食盐和10克白糖。
3、使用药物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调节菌群平衡,消旋卡多曲颗粒能抑制肠道分泌。若出现发热可配合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继发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保持室温25℃左右,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退热贴可辅助降温,每4小时更换一次。发热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警惕高热惊厥发生。
5、及时就医出现持续高热、呕吐、精神萎靡、尿量减少、血便等症状时需立即就诊。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等检查,重症需住院进行静脉补液治疗。确诊合并脑炎或心肌炎时需使用丙种球蛋白等特殊治疗。
手足口病肚泻期间需做好隔离防护,患儿餐具玩具每日煮沸消毒,便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马桶。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富含锌的食物如瘦肉、牡蛎促进肠道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及尿量变化,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病情进展。保持室内通风,勤换洗衣物床单,康复后仍须观察1周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