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颈椎病可能引发头痛、眩晕、上肢麻木、肩背疼痛等多种病症。治疗颈椎病需结合药物、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具体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牵引疗法、热敷及颈椎操等。
1、颈椎病引发头痛的原因主要与颈椎退行性病变压迫神经或血管有关,导致头部供血不足。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缓解疼痛,同时配合颈椎牵引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眩晕常由椎动脉受压或颈椎不稳引起,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可服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氟桂利嗪,并配合颈部按摩或热敷,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稳定性。
3、上肢麻木多因颈椎骨刺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肌肉松弛剂如巴氯芬可减轻神经压迫症状,同时进行颈椎牵引或针灸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肩背疼痛与颈椎周围肌肉长期紧张有关,导致炎症和疼痛。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可缓解肌肉痉挛,配合颈椎操如“米字操”增强颈部肌肉力量,减少疼痛复发。
5、长期伏案工作、不良姿势是颈椎病的重要诱因。调整坐姿,保持颈部自然直立,避免长时间低头,每隔1小时活动颈部5-10分钟,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椅和电脑支架,预防颈椎病进一步加重。
6、睡眠姿势不当也可能加重颈椎负担。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保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避免高枕或低枕,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与肩宽一致,仰卧时枕头应支撑颈部而非头部。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需长期坚持,早期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通过药物、物理治疗和健康生活习惯的结合,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