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穿刺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主要注意事项包括穿刺部位选择、导管维护、并发症预防、患者体位调整及凝血功能评估。该操作常用于危重症患者抢救、长期输液或中心静脉压监测。
1、穿刺部位选择首选右侧颈内静脉,解剖位置固定且并发症较少。锁骨下静脉穿刺需注意气胸风险,股静脉穿刺需警惕感染概率增高。超声引导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儿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优先选择颈外静脉。
2、导管维护规范穿刺成功后每日检查敷料是否干燥清洁,透明敷贴每7天更换一次。输液接头需用酒精棉片消毒后再连接,三通阀保持关闭状态。导管留置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导管移位,发现回血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
3、并发症预防穿刺后立即拍摄胸片确认导管位置,排除气胸或血胸。监测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等气胸表现。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需定期超声检查,出现发热寒战需考虑导管感染。误穿动脉时应立即拔针压迫止血。
4、体位调整要点颈内静脉穿刺采用头低脚高Trendelenburg体位,充盈静脉便于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需在肩胛间垫枕使锁骨展开。躁动患者需适当约束防止穿刺针移位,肥胖患者需标记解剖定位点。
5、凝血功能评估术前检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INR值超过1.5需谨慎操作。尿毒症患者穿刺后延长压迫时间,血友病患者需提前补充凝血因子。正在抗凝治疗者建议穿刺前停药,必要时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术后保持穿刺部位干燥48小时,避免淋浴或浸泡。观察有无渗血肿胀,每日测量臂围预防血栓形成。长期留置导管者需定期进行导管功能评估,出现导管堵塞时可使用尿激酶溶栓。营养不良患者加强蛋白质补充促进血管修复,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风险。建议穿刺后24小时内避免同侧肢体血压测量及静脉采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