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心肌酶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典型表现包括持续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心肌肌钙蛋白升高,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阻塞。
1、临床症状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是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下颌或背部放射,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且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冷汗、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
2、心电图特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超过1毫米,可能伴随病理性Q波形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显示ST段压低超过0.5毫米或T波倒置,这类患者需结合心肌酶学结果确诊。
3、心肌酶学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或T是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通常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峰值并持续升高5-7天。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发病后4-6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两者动态变化对诊断至关重要。
4、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是确诊的金标准。心脏超声可评估室壁运动异常和心脏功能,心肌核素显像有助于判断心肌缺血范围和存活心肌,心脏磁共振能精准显示心肌水肿和纤维化程度。
5、鉴别诊断需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心包炎、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鉴别。主动脉夹层多表现为撕裂样胸痛伴双侧血压不对称,肺栓塞常有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心包炎的心电图表现为广泛导联ST段抬高但无对应导联压低。
确诊心肌梗死后应立即启动再灌注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在12小时内行急诊介入或溶栓治疗。患者出院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饮食建议低盐低脂,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