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导管管理、局部护理、液体摄入调节、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该感染通常由细菌定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无菌操作不规范、宿主防御功能下降、生物膜形成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核心。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磷霉素氨丁三醇等。对于复杂性感染需延长疗程,同时需注意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调整剂量。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尿常规及培养评估疗效。
2、导管管理:
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是防控关键。短期导管建议尽早拔除,长期留置者应每4周更换。选择硅胶材质导管可减少刺激,保持引流系统密闭。集尿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避免尿液反流。
3、局部护理:
每日两次会阴消毒可降低感染风险。使用碘伏或氯己定溶液清洁导管入口,采用单向擦拭法。保持尿道口干燥,避免使用爽身粉等刺激性产品。导管固定需防止牵拉摩擦尿道黏膜。
4、液体摄入调节:
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可机械性冲洗尿道。均匀分配饮水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增加膀胱负担。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其原花青素成分能抑制大肠杆菌黏附。限制咖啡因及酒精摄入。
5、增强免疫力:
保证每日7-8小时优质睡眠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补充含锌、硒、维生素C的食物如牡蛎、巴西坚果、猕猴桃。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血糖达标。
导管护理期间应记录每日尿量及性状变化,观察是否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建议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内裤,避免局部潮湿。饮食注意增加酸奶、纳豆等含益生菌食品,维持泌尿系统菌群平衡。长期留置导管者需每月进行尿常规筛查,出现尿液浑浊、异味等异常及时就医。对于反复感染者可考虑膀胱冲洗等预防性措施,但需严格无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