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肉与癌症风险存在一定关联,但具体影响取决于肉类种类、加工方式及摄入量。适量食用未加工红肉通常不会直接致癌,但过量摄入加工肉制品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等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主要指经过熏制、腌制、发酵等处理的肉类,如火腿、香肠、培根等。这类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诱发细胞异常增生。红肉被列为2A类可能致癌物,主要指未经加工的哺乳动物肌肉组织,过量摄入可能与血红素铁、高温烹饪产生的杂环胺等物质有关。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控制在500克以内,优先选择蒸煮等低温烹饪方式。
肉类作为优质蛋白和铁、锌等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完全戒断并非必要。禽肉、鱼肉等白肉尚未发现明确致癌证据,可适当替代红肉。素食者需注意通过豆类、坚果等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B12。个体癌症风险还受遗传、吸烟、饮酒等综合因素影响,保持膳食多样化比单一食物控制更重要。
日常应注意平衡膳食结构,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350克水果,其膳食纤维和抗氧化成分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定期进行癌症筛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烹饪时避免明火直接接触食材,减少油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