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群体通常不同,急性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慢性则好发于中老年人。两种疾病的病因、病程及预后均有显著差异。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继发于链球菌感染,起病急骤,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多数患者经及时干预可完全康复。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急性炎症。治疗以控制感染、限盐利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V钾片、呋塞米片等,严重时需短期使用泼尼松片。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老年人因长期代谢负担更易发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肾功能缓慢减退,最终可能进展至尿毒症。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常用缬沙坦胶囊、阿托伐他汀钙片延缓肾功能恶化,终末期需透析或肾移植。遗传因素如Alport综合征也可导致慢性病变,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无论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均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劳累和肾毒性药物。急性期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慢性患者需长期随访管理血压和血糖。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