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发青发紫可能与外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炎、药物副作用、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有关。皮肤出现淤青或紫癜通常由皮下出血导致,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病因。
1、外伤磕碰或挤压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至皮下形成淤青。初期呈紫红色,随时间逐渐变为青紫色、黄绿色。轻微外伤可通过冷敷缓解肿胀,48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避免反复揉搓患处。
2、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时,轻微碰撞即可引发大面积淤青。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肝病、遗传性血友病等因素有关,常伴随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需完善凝血四项检查,确诊后需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注血小板。
3、血管炎免疫异常引发的血管炎症会使血管脆性增加,出现对称性紫癜或点状出血。过敏性紫癜多见于下肢,可能伴有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急性期需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严重者需糖皮质激素治疗。
4、药物副作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部分抗生素、抗抑郁药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出现异常淤青时应复查凝血功能,医生可能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为替代药品。
5、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表现为自发淤青、牙龈渗血、月经量增多。需通过骨髓穿刺明确诊断,治疗包括化疗、靶向药物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日常应注意观察淤青出现的频率、范围和伴随症状。避免剧烈运动时发生碰撞,饮食中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若淤青反复出现且无明确外伤史,或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须及时至血液科就诊排查病因。老年人和长期服药者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