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水肿多呈现对称性下垂部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双下肢、骶尾部及腰背部。水肿分布特点与重力作用、静脉回流受阻、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障碍及钠水潴留等因素相关。
1、重力作用:
长期卧床患者因体位固定,重力导致体液向身体低垂部位积聚。下肢远端如足踝、胫前区因位置最低,水肿最为显著,按压后可出现凹陷性痕迹。改变体位后水肿部位可能转移,如侧卧时水肿偏向受压侧。
2、静脉回流受阻:
慢性心功能不全导致右心系统淤血,中心静脉压升高阻碍外周静脉回流。卧床时下肢肌肉泵作用减弱,进一步加重静脉血液淤滞,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皮肤紧绷发亮。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互为因果。
3、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长期心衰引起的肝淤血可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肾淤血造成蛋白尿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促使液体向组织间隙渗出,形成低蛋白性水肿,典型表现为全身性水肿伴腹腔积液。
4、淋巴回流障碍:
慢性静脉高压可继发淋巴管功能代偿性扩张,长期负荷过重导致淋巴管瓣膜失效。表现为非凹陷性水肿伴皮肤增厚,常见于足背及踝部,严重时出现象皮肿样改变。
5、钠水潴留: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钠离子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引发水潴留。这类水肿多从眼睑开始发展至全身,卧床时因重力重新分布,骶尾部可能出现压力性水肿。
建议每日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骶尾部使用减压垫预防压疮。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克,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监测体重变化,若单侧下肢突然肿胀或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定期抬高下肢30度,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可改善体液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