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145低压105属于高血压2级,需要及时干预。正常血压范围为高压90-120毫米汞柱、低压60-80毫米汞柱,当前数值可能由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肥胖或遗传因素引起。
1、原发性高血压:
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病因不明但与血管阻力增加有关。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厚或肾功能损伤,表现为头晕、心悸等症状。需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确诊,治疗以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为主。
2、继发性高血压:
多由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引发,伴随原发病特征性症状如阵发性头痛、多汗等。需通过肾动脉造影、儿茶酚胺检测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治疗后可显著改善血压。
3、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和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每日钠摄入超过5克可使收缩压上升2-8毫米汞柱,酒精摄入超30克/日将干扰降压药效果。建议采用得舒饮食模式,严格限制加工食品摄入。
4、肥胖因素:
体重指数超过28者患病风险增加3倍,内脏脂肪堆积导致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腰围每增加10厘米,舒张压平均上升2-3毫米汞柱。通过有氧运动减重5%-10%可使血压下降5-20毫米汞柱。
5、遗传倾向:
直系亲属患高血压者发病风险增高2-4倍,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相关。此类人群应从30岁起定期监测血压,避免高盐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叠加。
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采用低钠高钾饮食每日钾摄入3500-4700毫克,保证7-8小时睡眠。每周居家血压监测3次并记录,若连续3日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或出现视物模糊、胸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注意避免突然停用降压药物,冬季注意保暖以防血压波动。
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心悸、胸痛、咯血及晕厥等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肺动脉压力升高速度及心脏代偿能力密切相关。
1、活动后气促:
早期表现为轻度体力活动时呼吸急促,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肺循环阻力上升,血液氧合效率下降,机体供氧不足触发代偿性呼吸加快。
2、心悸不适:
右心室为克服肺动脉高压而代偿性肥厚,心搏量增加引发心前区搏动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常见房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严重者可出现心室颤动。
3、胸痛发作:
心肌缺血和右心室扩张刺激心脏神经末梢,产生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肺动脉主干扩张可能压迫左冠状动脉主干,引发典型心绞痛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
4、咯血现象:
肺动脉高压导致肺毛细血管床压力升高,血管破裂后出现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血管破裂是大量咯血的主要原因,需警惕窒息风险。
5、晕厥发作:
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引发脑灌注不足,多发生于突然站立或剧烈活动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出现"猝死样晕厥",与恶性心律失常或急性右心衰竭相关。
日常需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加重右心负荷。建议进行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每周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增加2公斤以上需就医。睡眠时采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避免高原旅行及剧烈情绪波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肺动脉压力变化,出现唇甲紫绀或下肢水肿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