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胃溃疡的主要特征是胃黏膜受损,形成局部溃疡,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恶心等症状。其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需结合病因,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改善。
1、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分泌过多是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胃酸长期侵蚀胃黏膜,导致黏膜屏障受损,形成溃疡。患者常感到上腹部灼痛,尤其在空腹时加重。治疗上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增加胃酸对黏膜的损害。通过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可确诊感染。治疗通常采用三联疗法,包括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一种质子泵抑制剂,疗程一般为7-14天。
3、药物刺激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或糖皮质激素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溃疡。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或减少药物剂量。
4、饮食与生活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辛辣刺激食物)和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会加重胃溃疡症状。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过冷、过热或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
5、心理压力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胃酸分泌,加重溃疡症状。适当进行心理疏导、放松训练或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症状。
胃溃疡的治疗需结合病因,采取综合措施。药物治疗是基础,同时需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诱发因素。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治疗,胃溃疡是可以有效控制和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