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可通过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气道管理、药物治疗、高级生命支持等方式急救。心搏骤停通常由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创伤等原因引起。
1、心肺复苏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是心搏骤停急救的核心措施。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时需确保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施救者双肘伸直垂直下压。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保持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持续心肺复苏直至专业救援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自动体外除颤器发现心搏骤停时应立即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到位后需立即开启电源,按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裸露胸部。自动体外除颤器会自动分析心律,识别可除颤心律时会提示施救者远离患者并按下电击按钮。电击后应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设备会再次分析心律。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室颤患者的存活率。
3、气道管理在持续心肺复苏过程中需保持气道通畅。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可见异物。有条件时可使用口咽通气道或鼻咽通气道辅助通气。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后可进行气管插管建立高级气道。给氧时建议使用球囊面罩通气,每次通气时间约1秒,可见胸廓抬起即可,避免过度通气。
4、药物治疗急救药物包括肾上腺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肾上腺素每3-5分钟静脉注射1毫克,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提高冠脉灌注压。胺碘酮用于顽固性室颤或无脉性室速,首剂300毫克静脉推注。给药途径优先选择骨髓腔输液或中心静脉通路,避免中断胸外按压。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疗监护下使用。
5、高级生命支持专业急救团队实施的高级生命支持包括持续心电监护、机械胸外按压、目标温度管理等措施。建立静脉通路后需维持循环稳定,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对可逆性病因需针对性处理,如心包穿刺解除心包填塞。自主循环恢复后应启动亚低温治疗,控制核心体温在32-36摄氏度维持24小时。
心搏骤停急救需立即启动生存链,包括早期识别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施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确保高质量胸外按压。急救成功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再灌注损伤。日常应学习基本生命支持技能,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心搏骤停患者康复后需进行心脏评估,必要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