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通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主要有血管壁损伤、血流速度减慢、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
1、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外伤或手术操作均可导致血管壁完整性破坏。这种情况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随局部疼痛或皮肤温度改变。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严重时需行血管介入手术。
2、血流速度减慢久坐卧床、心房颤动或静脉受压时,血液流速减缓易使血小板沉积。长时间航空旅行、心力衰竭患者多见,可能出现下肢肿胀或胸闷气促。建议定期活动肢体,房颤患者需服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剂,必要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3、凝血功能异常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恶性肿瘤或妊娠期会使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某些基因突变或化疗药物可能诱发高凝状态,常见于深静脉血栓患者,可检测到D-二聚体升高。需根据病因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达比加群酯胶囊等药物,恶性肿瘤患者需同步进行抗肿瘤治疗。
预防血栓需保持每日适量运动,避免连续静坐超过2小时,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长途旅行时可穿着医用弹力袜。出现单侧肢体肿胀、不明原因胸痛或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就医排查血栓可能。饮食上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高盐高脂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