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可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纯音测听、咽鼓管功能检查、鼓室压力测定等方式确诊。鼓膜内陷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炎、鼻咽部病变、气压损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1、耳镜检查使用耳镜可直接观察鼓膜形态变化。鼓膜内陷时可见光锥缩短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鼓膜呈现凹陷状态。该方法能初步判断内陷程度,同时可发现是否合并鼓室积液、穿孔等病变。
2、声导抗测试通过测量中耳传音系统的声阻抗变化评估鼓膜活动度。鼓膜内陷表现为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曲线,镫骨肌反射可能消失。该检查可量化评估咽鼓管通气功能,对儿童患者尤为适用。
3、纯音测听检测患者气导和骨导听力阈值。鼓膜内陷多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气导阈值升高而骨导正常,听力损失程度与内陷严重性相关。长期内陷可能引发混合性耳聋。
4、咽鼓管功能检查采用捏鼻鼓气法、压力测定法等评估咽鼓管开放功能。鼓膜内陷患者常存在咽鼓管通气障碍,表现为压力平衡能力下降。该检查可明确病因是否为咽鼓管功能障碍。
5、鼓室压力测定通过外耳道压力变化记录鼓室压力曲线。鼓膜内陷时鼓室负压明显,压力值常低于-100daPa。动态监测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确诊鼓膜内陷后应避免用力擤鼻、潜水等增加鼓室负压的行为。可尝试咀嚼口香糖、打哈欠等促进咽鼓管开放的动作,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改善通气。若伴随听力显著下降或反复发作,需考虑鼓膜置管术等治疗。日常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控制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