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败血症属于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疾病,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败血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免疫缺陷、外伤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抗感染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小儿败血症的严重性源于病原体毒素入血后触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伴寒战,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部分患儿出现皮肤瘀斑或花斑样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毛细血管渗漏导致血压下降,表现为四肢冰凉、尿量减少等休克征象。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会出现烦躁或嗜睡,严重者发生惊厥或昏迷。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显著增高,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新生儿及免疫低下患儿更易发展为脓毒症休克,这类特殊人群起病隐匿,可能仅表现为喂养困难或体温不升。早产儿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通过脐部或穿刺部位感染的风险更高。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如慢性肉芽肿病,其吞噬细胞功能异常会导致反复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此类高危群体一旦怀疑败血症,需在1小时内启动广谱抗生素治疗,常见选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美罗培南注射液等穿透力强的药物。
小儿败血症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存活患儿中约20%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运动障碍或认知功能受损。住院期间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或血液净化治疗。恢复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母乳或深度水解配方奶,避免接触感染源。家长发现患儿出现拒食、呻吟呼吸或皮肤发花等表现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