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面肿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过敏反应、外伤或皮脂腺囊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缓解。
1、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炎症反应,常因掏耳不当或污水进入导致细菌感染。患者会出现耳道红肿、疼痛及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可能影响听力。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若伴随发热需口服头孢克洛等全身性抗生素。
2、中耳炎中耳炎多继发于感冒或鼻窦炎,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引发积液和肿胀。典型症状包括耳闷、听力下降及搏动性疼痛,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急性期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配合布洛芬缓解疼痛。反复发作或鼓膜穿孔者需考虑鼓膜置管术等手术治疗。
3、过敏反应接触洗发水、染发剂等致敏物质可导致耳道皮肤过敏性水肿,表现为剧烈瘙痒伴弥漫性红肿。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用生理盐水冲洗耳道,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严重肿胀时可短期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但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
4、外伤耳道外伤常见于挖耳过度或异物划伤,局部会出现血肿或炎性肿胀。轻微损伤可用碘伏消毒后保持干燥,避免沾水。若形成血肿需穿刺抽吸,合并感染时需联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菌药物。外伤后72小时内冷敷可减轻肿胀。
5、皮脂腺囊肿耳道皮脂腺阻塞可能形成囊肿,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小囊肿可观察随访,较大囊肿需手术切除。合并感染时需先控制炎症,常用药物包括夫西地酸乳膏和口服罗红霉素。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复发。
日常需避免频繁掏耳,洗澡时可用耳塞防止进水。出现耳部肿胀伴发热、听力骤降或持续疼痛超过3天应及时就诊。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游泳爱好者应使用专业耳塞,定期检查耳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