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肿了可能与外伤、过敏反应、外耳道炎、中耳炎、皮脂腺囊肿等原因有关。耳朵肿胀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瘙痒、渗液等症状,可通过冷敷、抗过敏药物、抗生素滴耳液、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1、外伤耳部受到撞击、挤压或过度掏耳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肿。轻微外伤可表现为耳廓淤青、压痛,严重时伴随皮肤撕裂伤。早期可用干净纱布压迫止血,24小时内冷敷减少肿胀,48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避免用力揉搓患处,防止继发感染。
2、过敏反应接触染发剂、金属耳饰、化妆品等致敏物质可能引发耳部接触性皮炎,表现为耳垂或耳廓弥漫性肿胀伴丘疹。蚊虫叮咬可能导致局部血管神经性水肿,出现边界不清的红色风团。需立即脱离过敏原,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严重时需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3、外耳道炎游泳进水或不当挖耳可能破坏外耳道皮肤屏障,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局限性肿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伴随耳道灼热感、黄色分泌物及听力减退。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疼痛明显时可配合布洛芬缓解。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清洁。
4、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可能引起鼓室积液并发耳后乳突区肿胀。儿童多见肺炎链球菌感染,伴随耳闷、发热及传导性耳聋。急性期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配合呋麻滴鼻液改善咽鼓管功能。反复发作需检查腺样体是否肥大。
5、皮脂腺囊肿耳部皮脂腺导管阻塞可能形成囊性肿块,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触诊可及质地较硬的圆形包块,挤压可能排出豆腐渣样内容物。无症状小囊肿无须处理,感染期需口服头孢克洛,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日常避免挤压囊肿,减少油脂摄入。
耳朵肿胀期间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受压。饮食宜清淡,限制海鲜、辛辣等可能加重炎症的食物。睡眠时抬高头部促进静脉回流,选择透气性好的枕头。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面部麻木等表现需警惕颅内并发症,应立即就诊。恢复期避免游泳、戴耳机等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的行为,定期复查确保炎症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