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偏低可通过调整饮食、适量运动、改变体位、补充水分、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低血压可能与遗传、脱水、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心脏疾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增加钠盐摄入有助于提升血容量,每日可适量食用咸菜、酱油等高钠食物,但高血压患者需谨慎。少食多餐可避免餐后低血压,建议选择富含优质蛋白的鱼类、瘦肉,搭配全谷物和新鲜蔬菜水果。避免空腹饮酒或饮用浓茶咖啡,这些饮品可能加重血管扩张。
2、适量运动规律进行抗重力运动如慢跑、游泳可增强血管张力,每次20-30分钟为宜。避免久坐后突然站立,运动前后需充分热身和放松。体位性低血压者可尝试弹力袜辅助,运动时建议有家属陪同监测。
3、改变体位从卧位转为立位时遵循"三个30秒"原则:先侧卧30秒,再坐起30秒,最后站立30秒。晨起前可做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避免长时间保持蹲姿。老年人可使用高位枕头减少夜间排尿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
4、补充水分每日饮水2000-2500ml维持血容量,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炎热环境下可饮用淡盐水,每500ml水加1-2克食盐。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血液稀释,建议每小时不超过400ml。
5、药物治疗严重症状者需遵医嘱使用盐酸米多君片提升血管张力,或氟氢可的松片增加钠潴留。贫血导致者可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心脏疾病患者需联用地高辛片。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立卧位血压变化。
日常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热水浴或桑拿。可自备便携血压计监测晨起和睡前血压,记录头晕发作时间与诱因。症状持续或伴意识模糊、胸痛时需急诊处理。备孕女性及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压应尽早就诊,避免自行服用升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