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B超区分子宫肌腺症病灶与子宫肌瘤位置主要依赖病灶形态、边界特征、回声特点、血流信号及与肌层关系等影像学差异。
1、病灶形态:
子宫肌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结节,形态规则;子宫肌腺症病灶则表现为肌层内弥漫性增厚或蜂窝状改变,边界模糊。肌瘤在纵切面常显示"假包膜"征象,而肌腺症病灶与周围肌层呈"锯齿样"交错。
2、边界特征:
肌瘤边界清晰光滑,可见低回声晕环;肌腺症病灶边缘呈"星芒状"或"毛刺样",与正常肌层逐渐移行。经阴道B超可清晰显示肌瘤外凸的弧形边界,而肌腺症病灶多呈"火焰状"向肌层浸润。
3、回声特点:
肌瘤内部多为均匀低回声,伴囊性变时出现无回声区;肌腺症病灶呈不均质强回声,典型者可见"栅栏样"或"蜂窝状"回声。月经周期中肌腺症病灶回声强度会随激素水平波动而变化。
4、血流信号:
彩色多普勒显示肌瘤周边可见环状血流信号,内部血流呈星点状分布;肌腺症病灶血流呈弥漫性增强,无明确血管走向。脉冲多普勒检测肌瘤血流阻力指数通常高于肌腺症病灶。
5、与肌层关系:
肌瘤可使子宫内膜线移位变形,但肌层结构完整;肌腺症常导致子宫均匀增大,后壁肌层增厚更显著。动态观察可见肌瘤随肌层同步运动,而肌腺症病灶区域收缩活动减弱。
建议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以获得更佳成像效果,月经干净后3-7天为最佳检查时机。日常避免高雌激素饮食,保持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若出现进行性痛经或月经量增多,建议每3-6个月复查B超监测病灶变化,必要时配合肿瘤标志物检查。注意区分生理性子宫收缩造成的暂时性肌层增厚与病理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