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后通常需要进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影像学检查等。眼外伤可能由机械性损伤、化学灼伤、热灼伤、辐射损伤、爆炸伤等原因引起,需根据损伤类型选择针对性检查。
1、视力检查视力检查是评估眼外伤后视功能的基础项目,通过标准对数视力表或投影仪测定裸眼及矫正视力。外伤可能导致角膜水肿、晶状体脱位、玻璃体积血等病变,造成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检查时需注意对比双眼视力差异,单眼视力骤降提示视网膜脱离或视神经损伤等急症。
2、裂隙灯检查裂隙灯显微镜可详细观察眼表及前节结构,能发现角膜擦伤、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等病变。检查时需配合荧光素染色,有助于识别微小角膜上皮缺损。对于化学伤患者,需重点评估结膜缺血范围和角膜混浊程度。
3、眼底检查通过直接检眼镜或间接检眼镜观察视网膜、视盘及玻璃体状态,可诊断视网膜震荡、脉络膜破裂、视神经挫伤等后节损伤。检查前需确认无眼球破裂伤,散瞳后能更全面评估周边视网膜情况,但需排除继发性青光眼风险。
4、眼压测量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监测眼内压变化,眼外伤后可能出现继发性青光眼或低眼压。前房积血、晶状体脱位等可导致眼压急性升高,而眼球破裂伤可能伴随眼压降低。动态监测眼压对治疗方案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5、影像学检查眼部B超适用于屈光介质混浊时评估眼后段结构,能检测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病变。CT扫描对诊断眼眶骨折、眼内异物定位具有优势,MRI则用于评估视神经损伤,但禁用于磁性异物患者。影像学检查需结合临床指征选择性开展。
眼外伤后需避免揉眼、剧烈运动等行为,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饮食应增加维生素A和优质蛋白摄入,如胡萝卜、鸡蛋等促进组织修复。建议佩戴防护眼镜避免二次损伤,若出现眼痛加重、视力持续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复诊。定期随访检查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