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人类疱疹病毒6型、人类疱疹病毒7型等。细菌感染极少导致幼儿急疹,但可能继发细菌性并发症。
1、病毒感染:
幼儿急疹约90%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所致,少数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引起。这类病毒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当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病。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呈玫瑰色斑丘疹。
2、病毒特性:
人类疱疹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特性,主要侵犯T淋巴细胞。病毒初次感染多发生在6-18月龄婴幼儿,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毒潜伏感染可能导致日后免疫抑制时复发。
3、细菌感染排除:
细菌性感染极少直接引起典型幼儿急疹表现。但需注意链球菌感染等可能出现的相似皮疹,这类皮疹多伴随咽痛、白细胞升高等细菌感染征象,需通过咽拭子培养等检查鉴别。
4、继发感染风险:
高热期间可能继发细菌性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表现为热程延长、耳痛、咳嗽加重等症状,此时需考虑细菌感染可能,必要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评估。
5、治疗差异:
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细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幼儿急疹通常只需退热、补液等处理;若确认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药物治疗。
幼儿急疹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衣着宽松避免摩擦皮疹。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C。发热期需保证每日饮水量,可选用米汤、稀释果汁等。皮疹无需特殊处理,避免抓挠即可。若出现精神萎靡、拒食、抽搐等表现需及时就医。病愈后建议逐步恢复日常活动,1-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