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时通常建议使用温毛巾擦拭,凉毛巾可能引起寒战,热毛巾可能加重不适。体温调节需根据发热阶段选择物理降温方式,主要考虑因素有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等生理变化。
体温上升期表现为畏寒、寒战、四肢冰凉,此时血管收缩减少散热,若用凉毛巾擦拭可能加重寒战反应。建议用温热毛巾敷额头或擦拭腋窝,水温控制在40度左右,帮助扩张外周血管促进散热。此阶段可配合补充温水避免脱水,但禁止酒精擦浴以免皮肤吸收中毒。
高热持续期皮肤发烫无汗时,可用32-34度温水擦拭大血管处如颈部、腹股沟。凉毛巾短暂使用可加速蒸发散热,但需避开前胸后背以防反射性寒战。持续高热超过39度或伴有意识改变时,物理降温需与退热药物联合使用,常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药物。
退热期出汗增多时,应及时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受凉。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恢复,可停止物理降温措施。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建议采用比体温低1-2度的温水擦拭,避免温度骤变引发循环紊乱。
发热期间需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每日监测体温3-4次,记录发热曲线帮助判断病因。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果蔬,适量补充电解质水。若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皮疹、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肺炎、脑膜炎等疾病。物理降温仅为辅助手段,病因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