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降眼压药物、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原发病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疾病通常由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眼部血管异常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颈动脉狭窄、眼内肿瘤等原因引起。
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雷珠单抗、阿柏西普等药物可抑制异常血管生成,减轻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需联合其他治疗控制眼压,药物需玻璃体腔注射,使用前需排除眼部活动性感染。此类药物可能引起短暂眼压升高或玻璃体积血。
2、降眼压药物前列腺素类药物如拉坦前列素可增加房水外流,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减少房水生成。急性期需联合使用高渗剂甘露醇,顽固性病例可尝试碳酸酐酶抑制剂。药物使用需监测心率及角膜状态,避免全身不良反应。
3、激光治疗全视网膜光凝术可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减少血管生长因子分泌。虹膜新生血管可直接行氩激光光凝,晚期病例可选择睫状体光凝降低房水生成。激光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视力模糊或炎症反应,需配合抗炎治疗。
4、手术治疗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者,房水引流装置可建立人工外流通道。晚期可选择睫状体冷凝术破坏房水分泌功能,合并白内障时需联合超声乳化手术。术后需密切观察引流管通畅度及前房深度。
5、原发病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控制血糖及进行全视网膜光凝,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血管外科评估血运重建。眼内肿瘤需根据性质选择放疗或眼球摘除,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可考虑玻璃体切割术。原发病进展直接影响青光眼预后。
患者应定期监测眼压及视力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眼压波动。饮食需低盐低脂控制血压血糖,补充维生素A/C保护视神经。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揉眼及游泳,外出佩戴防护眼镜。出现眼红眼痛需立即复查,晚期病例可申请视觉康复辅助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