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表现为眼压升高、视力下降、虹膜新生血管形成、房角关闭及顽固性疼痛。该病通常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缺血缺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释放、房水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
1、眼压升高:
由于新生血管阻塞房角结构,导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持续升高。患者可能出现眼球胀痛、头痛等症状。治疗需通过降眼压药物如布林佐胺、噻吗洛尔等控制眼压,严重时需进行抗青光眼手术。
2、视力下降:
视网膜缺血和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共同导致视力进行性减退。早期表现为视物模糊,晚期可能出现视野缺损。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视野监测,必要时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3、虹膜新生血管:
虹膜表面出现异常血管网,是本病特征性表现。这些脆弱血管易破裂出血,加重病情。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如雷珠单抗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4、房角关闭:
新生血管纤维膜收缩牵拉,导致房角进行性关闭。这种机械性阻塞使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早期可尝试房角成形术,晚期需考虑引流阀植入等手术方式。
5、顽固性疼痛:
晚期患者因持续高眼压和缺血,可能出现难以缓解的眼痛。除药物镇痛外,必要时需考虑睫状体冷冻或光凝等破坏性治疗。疼痛剧烈且视力丧失者可选择眼球摘除。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出现视物模糊、眼红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适量补充维生素和抗氧化剂。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