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通过控制原发病、降眼压药物、激光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眼内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内肿瘤等原因引起。
1、控制原发病:
针对视网膜缺血等基础疾病进行干预是治疗关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严格控糖,视网膜静脉阻塞需改善循环,通过治疗原发病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从源头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2、降眼压药物:
常用前列腺素类滴眼液、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控制眼压。急性发作期可静脉滴注甘露醇快速降压,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3、激光治疗:
全视网膜光凝术可减少缺血视网膜面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于房角新生血管可实施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但晚期房角关闭者激光效果有限,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4、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等药物能快速消退新生血管,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该疗法需多次重复注射,可能出现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需严格无菌操作并定期复查。
5、手术治疗:
晚期患者可选择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或睫状体光凝术。合并白内障者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严重病例可能需行眼球摘除术。手术时机需根据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功能评估综合决定。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避免剧烈运动及憋气动作,睡眠时抬高床头。严格监测血压血糖,每3个月复查眼底及视野,出现眼痛、视力骤降需立即就诊。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暗环境用眼,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护视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