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常用的穴位主要有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曲池等。
1、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该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健脾和胃、调理气血的功效,常用于改善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水湿停滞。刺激足三里可通过艾灸或按压方式进行,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帮助身体代谢多余水分。
2、丰隆丰隆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是祛痰湿的要穴,特别适合痰湿体质人群。经常按压或针灸此穴可化解痰湿,缓解头重如裹、肢体困倦等症状,对代谢综合征相关的湿浊内阻有辅助调理作用。
3、阴陵泉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属足太阴脾经。该穴位能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病症。通过温和艾灸可增强脾脏运化水湿功能,适合长期便溏或下肢浮肿者配合足三里共同使用。
4、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之处。此穴既可健脾祛湿,又能调补肝肾,对女性经期水肿、更年期湿重效果显著。日常可用拇指指腹环形按压,每次持续3-5分钟,有助于改善内分泌紊乱引起的水液代谢障碍。
5、曲池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该穴位具有清热利湿、疏通经络的作用,尤其适合湿热蕴结导致的关节肿痛、皮肤湿疹。配合刮痧或拔罐疗法可增强祛湿效果,但体质虚弱者刺激强度不宜过大。
祛湿穴位调理需根据体质差异选择配伍,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日常可配合赤小豆薏米粥、山药茯苓汤等食疗,避免久居潮湿环境。湿重人群应减少生冷油腻食物摄入,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若出现舌苔厚腻、肢体沉重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发热、关节变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风湿免疫性疾病等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