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传染途径主要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污染物间接传播等。感冒通常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引起,表现为打喷嚏、鼻塞、咽痛等症状。
1、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呼吸道分泌物形成直径大于5微米的飞沫,可在1米范围内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飞沫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较短,但密闭空间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建议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2、接触传播病毒通过感染者鼻腔分泌物污染的手部或物体表面传播,健康人触摸污染部位后接触口鼻黏膜引发感染。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物体是主要传播媒介。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可有效阻断传播链。
3、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患者呼出的含有病毒的小颗粒气溶胶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传播距离超过1米。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雾化治疗时气溶胶产生量最大。加强室内通风换气能降低气溶胶浓度。
4、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患感冒时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妊娠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复方感冒药。
5、污染物间接传播病毒在餐具、毛巾等物品表面可存活数小时,共用生活用品可能导致家庭聚集性感染。耐热物品煮沸消毒15分钟,不耐热物品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患者使用过的纸巾应密封丢弃。
预防感冒传播需建立多重防护屏障。保持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呼吸道免疫力,饮食中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冬季注意颈部及四肢保暖,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可减少病毒存活时间。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或症状超过7天无缓解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