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黏膜慢性炎是否严重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轻度病变,少数可能伴随癌前病变风险。
胃窦黏膜慢性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胆汁反流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或反酸。内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病理活检若无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一般通过规范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即可控制。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需遵医嘱完成疗程。
若病理检查提示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则需警惕癌变风险。此类患者需每1-2年复查胃镜,必要时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长期未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诱发胃溃疡甚至胃癌,合并贫血或体重下降者应完善肿瘤标志物筛查。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进食并保持情绪稳定。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胃镜,出现黑便、持续呕吐或消瘦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实施分餐制,家庭成员同步检测可降低交叉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