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处理方式需根据伤口类型决定,浅表清洁小伤口可暂时敞开,深大污染伤口需包扎。主要影响因素有伤口深度、污染程度、出血量、感染风险、愈合阶段。
1、伤口深度表皮擦伤等浅层损伤暴露于空气中更利于结痂,真皮层以下的伤口需包扎保护创面。较深伤口暴露可能延迟愈合,增加二次损伤风险,包扎可维持湿润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2、污染程度接触泥土、铁锈等污染物的伤口必须清创后包扎,避免环境微生物侵入。清洁伤口如纸张划伤,在低污染环境中可考虑敞开,但需保持伤口周边皮肤清洁干燥。
3、出血量活动性出血伤口需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毛细血管渗血可通过暴露促进血痂形成。关节等易摩擦部位出血宜包扎,避免血痂反复撕裂导致愈合延迟。
4、感染风险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患者的伤口必须包扎降低感染概率,普通人群小伤口感染风险较低时可短期暴露。动物咬伤等特殊伤口需专业包扎配合抗感染处理。
5、愈合阶段炎症期渗出液多时宜用吸收性敷料包扎,增殖期可改用半封闭敷料。上皮化阶段浅伤口可敞开,但需避免紫外线直射新生皮肤组织。
正确处理伤口需每日观察愈合情况,接触水源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张力增加。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合成,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但不要过度消毒。愈合期间出现红肿热痛或渗液增多应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进行专业伤口护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