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耳朵掏出血可通过清洁消毒、止血处理、避免感染、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耳朵掏出血通常由用力过猛、工具不当、耳道炎症、耳部外伤、耳部肿瘤等原因引起。
1、清洁消毒:使用无菌棉球或纱布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外耳道,避免使用酒精或刺激性液体,防止伤口感染。清洁后可使用碘伏或医用酒精进行局部消毒,保持耳道干燥。
2、止血处理:若出血量较少,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轻轻按压出血部位,持续5-10分钟,帮助止血。避免频繁触碰伤口,防止再次出血。若出血不止,需尽快就医。
3、避免感染:避免用手直接触碰耳道,防止细菌感染。短期内避免游泳或让耳朵接触水,保持耳道干燥。可使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涂抹伤口,预防感染。
4、观察症状:注意观察耳道是否有持续出血、疼痛加重、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若出现发热、耳道流脓、剧烈疼痛等情况,需警惕耳部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5、及时就医:若出血量大、无法止血或伴有严重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需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耳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必要时进行止血处理或进一步治疗。
日常护理中,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选择柔软的棉签或专业工具。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橙子、鸡蛋等,促进伤口愈合。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增强免疫力,但避免剧烈运动。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