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慢性硬膜下积液主要由头部外伤、脑部手术或脑萎缩等引起,治疗需根据积液量及症状严重程度选择保守观察、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头部外伤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轻微头部撞击后,硬膜下血管破裂导致血液逐渐积聚。脑部手术后,由于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也可能形成积液。脑萎缩多见于老年人,脑组织体积缩小导致硬膜下腔隙增大,积液容易积聚。
1、头部外伤:轻微或严重的头部撞击可能导致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缓慢渗入硬膜下腔,形成积液。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治疗上,若积液量少且无症状,可定期复查;若症状明显,如头痛、恶心、认知障碍等,需行钻孔引流术或开颅手术清除积液。
2、脑部手术:手术后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引发硬膜下积液。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出现头痛、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减轻脑水肿,或通过腰椎穿刺引流积液。若积液持续增多,可能需再次手术处理。
3、脑萎缩:老年人因脑组织萎缩,硬膜下腔隙增大,积液更易积聚。脑萎缩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改善认知功能,或通过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若积液量较大且压迫脑组织,需考虑手术治疗。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和定期随访;对于症状明显或积液量较大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预防方面,避免头部外伤、合理控制慢性疾病、定期体检是减少发病风险的关键。患者及家属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确保治疗效果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