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贲门黏膜撕裂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止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输血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
1、消化性溃疡:胃酸分泌过多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表现为呕血、黑便。需抑制胃酸分泌并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抗生素。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使食管下端静脉丛扩张破裂,突发大量呕血伴休克。需紧急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同时使用生长抑素降低门脉压力。
3、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药物或酒精刺激导致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呕咖啡样物伴上腹痛。需停用损伤因素并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
4、胃癌出血:肿瘤组织坏死侵蚀血管引起持续少量出血,常见于中老年患者。除止血治疗外需评估肿瘤分期,早期可行内镜下切除,晚期需姑息性手术或放化疗。
5、贲门黏膜撕裂:剧烈呕吐造成食管胃连接处黏膜纵向撕裂,呕鲜血伴胸骨后疼痛。多数可通过禁食、抑酸治愈,大出血需内镜下钛夹缝合。
出血期间需绝对卧床并禁食,稳定后逐步过渡至冷流质饮食,避免粗糙、过热及刺激性食物。恢复期注意补充铁剂纠正贫血,戒除烟酒,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灶愈合情况,肝硬化患者需长期随访门脉高压。出现头晕、心悸等再出血征兆需立即就医。